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国外开发一个新药的周期一般需要八九年时间,资金投入七八亿美元,开发风险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对已经上市的药品进行剂型改革,将其开发成服用方便、附加值较高的控、缓释制剂,不失为新药开发的一种补充和有效手段。内业专家也坦言,释药系统市场犹如一座金矿,正在掀起掘金热潮。
到期专利药成为掘金首选目标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畅销的某些“重磅炸弹”药物,多是90年代申请的专利。随着这些药物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这些明星药品成为“掘金者”首选的目标。
“在今后几年内,世界上不少国家将瞄准专利到期的名牌药品,欲通过剂型改进抢占市场。资料显示,到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通过剂型改进的药品年增长率接近20%,其中仅口服释药技术市场约占整个医药市场50%以上份额,全球销售可达300亿美元。口服释药技术不仅用于处方药,亦可用于0TC类药品。”业内专业人士认为。
由于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迫使国外一些大公司进行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以便在新药开发领域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强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机构,专门从事控缓释等新型制剂的研究,透皮给药缓释技术就是美国阿尔扎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推出的。去年该公司以105亿美元的价格被杨森公司收购。出这么高的价格收购—个专门从事释药系统研究的小公司,可见释药系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这一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据悉,目前全球大约有400家公司从事释药系统的开发。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阿尔扎公司、西玛公司、尤兰德及伊兰公司等。
从事新药开发的北京中伦经纬科技公司的—名科研人员表示,检验科研成果的最终目标是市场,新的给药系统也代表了今后新药开发的方向和趋势。国外大公司在开发高水平的专利药上有优势,我们在研发通用名药(仿制药)上有经验,对市场前景看好并已上市的老药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剂型创新同样能达到抢占市场增加效益的目的。据他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有近40种释药系统药品上市,包括口服控缓释制剂、口服渗透泵片、透皮贴片和储库型植入剂等。品种有去羟肌苷分散片、肠溶缓释胶囊、司坦夫定缓释片、依非韦伦胶囊及舒马曲坦速释片等。
老药剂型改变身价倍增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新药开发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对老药进行剂型创新,延长了药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同时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张强教授称,2003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新药仅有23个,是历年来新药上市最少的一年。此外还有14个生物技术制剂同时获得批准上市,其中包括一个生物控释制剂(相当一个新药)。这个生物控释制剂其实是由一个早已上市的老药,通过改变剂型使其成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生物控释制剂。由此可见,美国FDA将它视同新药,足以说明药品剂型变化在药物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了解,国外大公司用于新药开发的费用,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5%至20%,辉瑞公司去年新药开发的资金达到了四五十亿美元。而国内医药企业新药开发的资金一般才占销售额的1%至2%。不难看出,对新药开发资金短缺,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国内药企来说,用释药新剂型改造传统老药,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更符合我国医药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
搞短、平、快,并不意味着水平低。黄胜炎说,开发一个现有药物新剂型只需四五千万美元,一般情况下只需花费两年左右时间,市场销售额却非常可观。因为把老药改变成控缓释剂型,其附加值至少要增加几倍。以国内医药市场上抗炎镇痛类药双氯芬酸为例,虽然目前我国双氯芬酸普通剂型销售数量远远高于控缓释剂型(多属于独资或合资产品)10倍左右,但普通剂型的销售额仅为控缓释制剂的2至3倍。再如消费者熟知的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扶他林”缓释制剂,长期稳坐市场销售份额的头把交椅。
针对药物释药技术良好的发展势头,张强教授表示,今后一段时期,新的药物释药技术更加成熟,会有更多的新剂型投放市场。
国内释药技术发展的瓶颈
北京医药集团科技处处长兼中国医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骆燮龙认为,国内释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国内特别是在药物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缺少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但他同时强调,国内近几年在该领域发展较快,在药物释药技术研究上有一定突破。目前口服控缓释制剂上市的品种也有几十个品种,还有一些释药技术新剂型正在研发之中。
其实,我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到了释药技术背后暗藏的商机。2003年,北京医药集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北大药学院等权威科研单位,联合组建了股份制的“北京控缓释制剂研发中心”,专门从事药物释药新技术方面的研发。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药物释药技术发展还与制备技术有关。一是没有质优的辅料就没有优良的制剂。国产辅料质量较差,规格品种不全,不少辅料品种必须完全依赖进口,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开发成本并影响制剂产品的质量及出口。二是实验用检测仪器设备不尽如人意,比如做渗透泵口服片需激光打孔,国内没有此设备,开发一些高精尖的释药技术新剂型受到限制。三是检测药物溶出度的手段不高。普通剂型药物溶出时间很短,而释药新技术微球剂型溶出时间需一个月,最长时间需三个月。目前检测设备不能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求(进口仪器价格昂贵)。四是资金投入少,缺少搞释药新技术研发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更没有像国外那样众多专门从事释药新技术研发的机构。国内从事这类研究的一般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五是国外在药物释药技术研发上有资金、人才和技术设备上的保障,由于其基础研发深入扎实,并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这不仅体现在药物释药新剂型上,即使普通剂型亦如此。国内由于创新能力较差且基本都是仿制,必须要同国外公司争时间抢速度,早上市,在质量上同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释药技术市场的未来不是梦
针对国内企业进行的控缓释新技术的研发,骆燮龙表示,北京医药集团研发情况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在研项目有12个,投资总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已有3个实验室五个平台:即基础实验室、药物工程实验室、辅料实验室;口服释药技术平台、眼科用药技术平台、微球微囊技术平台、微乳技术平台及生物释药技术平台。“有些产品可望在两年内完成并上市销售。”骆燮龙说。
据张强介绍,在跟踪国外释药新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近几年才崭露头角的脂质体释药技术,国外已经上市了几个品种,国内也进行这方面的开发,正在做有关临床试验。国外目前还没有上市的剂型,如治疗癌症方面的紫杉醇酯质体释药技术产品,国内已经上市销售。此外国内还有以中药研发的新剂型,如灯盏花素脂质体口服缓释片。
张强教授透露,目前仅他所在的北大药学院在研的药物释药新剂型就有好几项。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抗癌药物缓释制剂(国外暂时没有)、新型生物技术给药系统(注射剂)、预防治疗感冒的微乳喷雾剂、脂质体产品等。
相关链接
:2002年,全球口服控缓释制剂市场销售额为216亿美元,如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和文拉法辛控释胶囊的销售额均超过15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9%、31.2%和33.3%。据预测,2005年全球释药技术市场销售额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
据悉,在世界各国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释药系统产品销售额,占全球整个释药系统市场的90%以上。其中美国释药系统产品销售占全球市场的56%,欧洲占29%,日本占9%,其他各国占6%。
目前国外正在研发口服释药系统的领域包括采用增加药物胃肠道吸收的载体;不被胃内PH值高降解的结肠定位释药;保持安全且血药浓度有效地缓释、控释的制剂,不需饮水可在口腔内快速溶解、崩解的口内速释片和纳米结晶技术产品等。此外,还有注射释药技术、粉末喷射释药技术、脂质体和微球释药技术等等。